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离退休干部局

当前位置:首页>乐享银龄

“节约行者”袁哲生

--访财政部退休干部袁哲生

作者  马继尧

人物简介:

   袁哲生,1923年9月出生,1949年5月参加工作,1991年5月从文教司副处级岗位退休。袁哲生工作40余年来,长期负责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有关财务制度、开支标准和定额的制定管理工作,他始终坚守着财政人为国理财、勤俭敬业、实事求是、低调付出的优秀品质,在平凡的岗位上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各项制度标准的制定和完善,默默付出着青春与汗水,即便年余六旬仍为编撰记录新中国发展变化的《当代中国》丛书而辛勤忙碌,直至耄耋之年仍不忘初心、关心关注伟大祖国的发展变化、真心为国家的日益繁荣而欣喜自豪。

 

编者手记:

70年来,一代代财政人矢志跟党走,越过一座座“改革之山”,跨过一道道“发展之坎”,国家财政收入由1950年的62.17亿元攀升到2018年的183352亿元,翻了2949倍。瞩目成就的背后,是财政人的忠诚之实、干净之风、担当之范,是财政人的公仆心、理财志、奋斗情。在财政事业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有关财务制度、开支标准和定额的制定管理工作随着国家建设发展也在不断深化改革。袁哲生在这一领域默默坚守、勤恳工作,是一代代普通财政干部的一个缩影,他个人虽然没有取得过轰轰烈烈的成就与荣耀,但40余年来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领域为制度标准建设的默默付出与坚守,却是伟大复兴路上的基石铺就者,堪称“节约行者”。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一代代财政人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之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干净之风,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担当之范,谱写了恢宏的财政乐章。难忘“站起来”时囊中羞涩的艰辛不易、“富起来”时腰包渐鼓的甜蜜幸福和“强起来”时国库充盈的复兴自信,70年的奋斗历程,记载着无数财政人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与付出。今天,让我们走近96岁的袁哲生老人,共同回忆他90余年的人生经历、40余载的财政情怀,感受老一辈财政人不忘初心,勤俭务实、低调严谨、忠诚担当的情怀与品格。

 

深爱——对伟大领袖的真挚感情

 

袁老回忆,1958年,为了及早免除水患,扩大郊区农田灌溉面积,北京市委决定发动工、农、兵、学、商各方面力量参加义务劳动,把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工期提前。财政部干部响应号召,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修建大坝。袁老说,当时财政部的干部大多是夜班,晚上十点到早上六点工作,别看是晚上,可工地上灯火辉煌、遍地红旗、人山人海,那时候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机械,基本上是镐头、铁锹加箩筐,人拉、肩抗、小推车,40万人共同劳动,铲土、挑土、热火朝天。在完成劳动任务的同时,袁老还负责写新闻稿,宣传先进典型、为大家加油鼓劲。5月25日下午,突然听见有人高喊“毛主席万岁”,得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来工地看望大家、参加劳动,他特别激动,便放下手里的工具,从大坝的陡坡上往下一路飞奔,耳边除了风声,就都是周围人小心、慢点的喊声,袁老说:“那时候根本顾不上这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紧见到咱们的伟大领袖,真的是太激动了,完全没有考虑会不会摔倒、有没有危险的问题。“我是前几个到主席和总理附近的,当时的总指挥杨成武高喊全体立正,我们就都停下来了,虽然没有走到领袖身边去握手,但是能够近距离看到主席、总理,真的非常高兴、非常激动!”如今过去了60多年时间,可回忆到这段往事,袁老依然很激动,说话的语气语调也都提高了几分。从袁老身上,感受到了是对领袖发自内心的爱,这种情节和情怀,伴随袁老一生。谈到伟大领袖,袁老又回忆起了毛泽东主席三次带头降薪的故事,他也是这件事情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袁老回忆,当年国家财政还是比较困难的,毛主席多次指示,要适当缩小干部与群众,特别是高级干部与群众工资待遇的差距,因此,1957年至1960年,中央三次发出文件降低高中级干部的工资标准,袁老当时负责这项工作,他陪同部领导一起去国务院开会,研究降低高中级干部工资标准的具体方案,国务院的一位秘书长主持的会议,各部门负责人发言,在财政部领导发言之后,主持人突然问:“小袁,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袁老回忆:“我当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也没有准备,所以也就实话实说啦,我说,我个人认为,领导们的工资一点也不高,没有必要再降工资了。”袁老说,当年主要降低的是中高级以上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工资,而且级别越高降薪比例越大,毛泽东主席降低的工资最多。他说:咱们的伟大领袖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多次主动要求降低工资,一方面是缓解财政困难,更重要的是拉近了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的距离。随后,袁老又回忆了当年康克清大姐到财政部研究妇联预算问题的往事,康大姐这位巾帼英雄、老革命家,一点领导架子没有,工作非常细致认真,她顾全大局、实事求是、朴实节约的作风给袁老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节约——财政人的初心与坚守

 

袁哲生1949年11月到财政部工作,直至1991年5月退休,40余年一直在财政部工作,经历了从供给制到包干制再到工资制的全过程,经历了远离爱人孩子、只身一人在五七干校近七年的艰苦劳动生活。无论在行财司还是后来的文教司,袁老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负责中央机关行政性经费有关财务制度、开支标准和定额的制定管理工作。谈到这40多年财政工作经历,袁老说,他最大的体会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两个字“节约”,他说,历任部领导都严格要求和强调,一定要坚持、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我们具体工作人员也是这样去做的,财政部是管钱的部门,一是以身作则、管好自己,二是严格管理、不怕挨骂。

袁老说,他多年一直负责制度和标准工作,经常到各地开展调研,在调研的时候也会去查看一下各单位的账目,遇到支出不合理的地方是一定要指出来的,国家的钱必须用之有度,花到该花的地方。说到各类制度标准的确定,他说,这些制度标准涉及面较广、关系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财政支出的合理性,所以必须细致研究制定合理的制度标准,管好钱袋子,把每一分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比如针对70年代后期发现的部分地方和单位乱发津贴补贴问题,当年华国锋同志做出过批示,袁老作为具体负责人,起草了一份报告,对调整乱发津贴补贴情况提出了建议。又如探亲假的财政报销标准问题,细到探亲假能否坐卧铺车这种具体细项标准,袁老就曾多次与铁路部门沟通,反复衡量测算休假人数与运力保证情况、财政负担经费情况等等因素,最后从保证老百姓利益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乘车时间与路程距离等因素确定了合理的具体报销标准。再如房租的标准,中央国家机关由分配住房改为租房,原来的租金标准偏低,后来发现按这个标准连房屋维修的成本都不够,经过多个部委的调查研究,最后适当提高了租金标准。袁老说,当年的各项具体工作,都是本着节约原则去做的,国家财政的状况越来越好,可是这个原则从来没有任何改变,这就是财政人的责任。

 

调研——半数时间在出差中度过

 

袁老多年一直负责制度标准制定工作,探亲假制度、带薪年休假制度、差旅费标准、政府楼堂馆所管理标准等等现行的制度和标准,很多都是从袁老的手中不断完善至今。袁老说,制度标准制定,必须实事求是,只有搜集到来自基层一线的真实信息,才能保证标准的合理。袁老回忆,因工作需要,自己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南北西东。谈到这里,很多人一定会联想到祖国的山川大河、名胜古迹,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而当了解到袁老出差经历后,便是另一种感触和心境了。袁老说,那些年,国家经济情况没那么好,交通也并不发达,出差行程很紧张,基本上没有机会去游览,而且出差的条件还是很艰苦的,吃饭就是自己去买饭票吃食堂,住宿条件也非常有限,很多单位的招待所都只有公共浴室,卫生条件非常一般。袁老回忆说,那时候招待所都不是24小时营业,有时候路上耽误了时间,为了夜里不打扰基层单位,他就和同事一起去住大车店,一个大通铺住好多人,好多都是赶大车的,因为只有大车店可以半夜入住。袁老回忆,他多次到太原出差,可近在城区里的晋祠一直没有去过;到了甘肃,敦煌的石窟也是只有耳闻,没有目睹;只有杭州的西湖,有幸去过一次,也只是在周日的时候向财政厅的同事借了一辆自行车只身前往。说到品尝过美食的时候,袁老笑道,总理都只吃四菜一汤,我们呐,就是自己花钱去吃基层单位食堂,哪能有啥高标准招待呀。他说有一次印象深刻的美味,是地方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凑了凑钱,以个人名义请他吃的那一顿,他笑道:我要出钱一起分担,朋友说不贵,好说歹说最后硬是没要我出,不过味道确实很好吃。

袁老回忆他的调研经历,有两段故事印象深刻。一是开展蹲点、以点带面的调研。1965年,财政部有关司领导带队,前后用了一个多月时间,选择有代表性的点,由预算司和文教司先后两次组织调研组赴山西省晋东南地区黎城县,以县委、县政府、县财政局为中心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调研结束时,请地区领导参加汇报会,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二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根据国家现实情况,部领导组织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下基层摸底调研活动,袁老当时与其他七名同事一起被派往湖北省荆门地区沙市调研,这次调研的特别之处在于,调研人员与基层工人们一起参加劳动、体验生活,使调研工作能够得到非常真实可靠、难能可贵的一手资料。沙市的调研,袁老清楚记得总结出了滚雪球经验和转型升级理念等两项经验成果。滚雪球就是把现有企业的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取得较好发展势头,而转型升级理念,就是充分结合现实需要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方向,当时把原有的饼干厂转型为生产苯酐的企业,以适应当地纺织业发展的需要。

 

总结——六旬老人去编书

 

80年代初,中央决定编辑《当代中国》系列丛书,实事求是地写出新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给后人和世人一个全面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发展变化的机会与窗口。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稳定经济、配置资源和调整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财政部分也成为系列丛书的重要组成,财政部选派多名优秀干部,与有关专家学者一道开展图书编撰工作。当时已年过六旬的袁哲生,被安排牵头负责社会保障和行政财务两个章节的编辑撰写工作,袁老二话没说,主动承担艰巨任务,作为主要撰稿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财政干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积极与有关人员沟通了解情况,深入细致地研讨、分析与提炼,用了半年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编撰任务。袁老至今保存了那套第一版的《当代中国》丛书,十分爱惜,他说,编书虽然忙碌、辛苦,却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过去只能靠年鉴来记录工作,对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不多,而这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可以说是对自己40多年来财政工作一个非常好的梳理总结。这套书实事求是、不虚美、不掩过,对后人开展工作非常有意义,同时这套书也翻译成外文,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现实的需要,对各部门都非常有价值。

 

——九旬网络达人

 

聊起袁老现在的生活,他拿起pad,熟练地输入密码解锁,轻巧地用手指点开微信,给我看他的朋友圈,看他当天分享的帖子,往下翻,手指指向一个微信好友说到:看,这个是我的孙女,她……袁老每天大概都要用3个小时阅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等重要理论,看新闻、上网、刷朋友圈,他能够熟练用网络搜索信息,用微信打字聊天。袁老说,我现在想吃啥好吃的,就用“饿了么”APP点餐,一些常用药,用手机到京东大药房去买,京东、苏宁上买东西都十分方便。重要的是,这些技能,都是袁老自己研究摸索的,并没有去求助忙碌的孩子们。去年十二月初,相濡以沫六十余年的爱妻离世,袁老为此十分悲痛。目前在儿女的陪伴下,他逐渐走出了悲伤,开始了精神和体能的恢复与锻炼,并且自主料理日常生活,如洗衣、做饭、整理家务。如今的袁老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常态,儿孙孝顺,承欢膝下,其乐融融。他宽以待人,即便邻居装修的噪音影响了休息也没有去抱怨和投诉,只是淡淡的笑笑。谈到他养生的秘诀,袁老笑着说了四个字:知足常乐。

袁老副处级退休,在中央单位里算不上级别高的干部,也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留下,甚至,在网络上也搜索不到他的任何信息,唯有当年在《中国财政》上刊登的几篇文章和那部《当代中国》的作者栏中,能看到他的名字。这位老财政人,将宝贵青春贡献给新中国的财政事业,用自己40余年的经济管理工作经历见证了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全过程,在平凡中坚守着财政人为国理财、勤俭敬业、实事求是、低调付出的优秀品质。袁老说,我这一生,参加了开国大典,亲历了刘青山、张子善的审判,见证了新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现在能够安享晚年,感觉一辈子很荣幸。这位低调、平和的老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四十余年如一日,为财政事业默默付出,体现的是执着与坚守,映射出的是灿烂的人生。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  2019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