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离退休干部局

当前位置:首页>乐享银龄

追忆奶奶

编者按】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家庭一百多年跌宕的经历,可以管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风云和巨大变迁。原中央纪委驻财政部纪检组组长、财政部党组成员刘建华以父母刘奇光、宫锡善夫妇的经历为主线,编著《记忆——百岁老人刘奇光回忆录》一书,记录一个普通之家百年五代家庭简史,通过丰富详实的资料,生动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展现刘奇光夫妇等革命前辈经历曲折坎坷而又初心不改,朴实厚重而又光辉灿烂的人生。现登载其中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王凤卿

 

我的奶奶王凤卿,1901年6月2日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山河孙家村。奶奶年轻时一定是个美人。她宽额头,大眼睛,双眼皮儿,高鼻梁,薄嘴唇,皮肤白得透明,即使到了老年仍风韵不减。奶奶个子不高,只有一米四几。奶奶极爱整洁。每天早晨都会用梳子沾着清水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她会把晾干的衣服喷洒上水,然后认真地抚平,折叠整齐之后再压平整。这样打理过的衣服总是平平整整,穿在身上干净利落,精精神神。

奶奶17岁即嫁给了我的爷爷,从此开始了为家庭辛苦操劳的生活。尽管奶奶裹了小脚,但她身上总蕴藏着使不完的劲儿,精力充沛地承担着我们九口之家的繁重家务劳动。小时候,家里没有洗衣机,没有液化气,更没有现成的切面、烙饼和馒头可买,家务劳动非常繁重辛苦。一年四季,奶奶每天从早忙到晚,操持着一大家子的家务,买菜、做饭、蒸馒头、腌咸菜、发豆芽、烧炉子、倒煤灰、洗衣服、洗被子、缝被子......非常辛劳。尤其那时候做饭只能烧蜂窝煤炉,火经常着不上来,或是饭烧到一半的时候煤火燃过劲了。夏天,厨房里因为有火炉子,像个大蒸笼;冬天天寒地冻,厨房不关门窗,寒冷刺骨,紧闭门窗,又恐一氧化碳中毒。奶奶不畏辛苦,经常调着花样为全家人做好吃的,常常是汗流浃背地擀面条、烙葱花饼。奶奶烙的葱花饼味道可真香啊!奶奶到了北京虽然非常辛劳,但她告诉我,在大城市里不用日晒雨淋在地里干活,不用到地里送饭,不用推碾子磨面,不用到井台挑水,不用拾柴,不用喂猪喂鸡,不用自己磨豆子做豆腐,做饭不用烧柴火拉风箱,已经很不错了。尽管辛劳,但她很满足。

奶奶乐观、开朗、善良,家里的每一个人提起她都赞美不绝,我家的街坊邻居、同学、玩伴也都十分喜爱这个善良、乐观、风趣、精神的小老太太。她经常有特别有意思的发现,比如:“男人照镜子照脸,女人照镜子照腚(回头看镜子里自己的身材)”“猫养猫亲,狗养狗亲,不养不亲”“自(己)屎不臭,自(己)尿不臊,自己孩子拉黄黏米糕”。奶奶生活中喜欢用反义对仗遣词造句,因为不识字,所以有时会很搞笑,比如,你说“我难受”,奶奶说“南受北受的”;你说“我唱歌”,奶奶说“唱哥唱嫂的”。她听收音机里说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奶奶居然说“菲(飞)德尔,还落德尔呢!”她是用“飞”对应“落”(lào ),令人捧腹。如果你上厕所时间长了,奶奶会说“你吃了棉花拉线屎吗?”父亲单位的一个叔叔叫方来昌,奶奶特别喜欢他,但总管他叫“昌来方”。

1973年2月于北京新北大照相馆

 

小时候听收音机,奶奶有时会端一个水杯,对着收音机说:“你说了一天了,不渴吗?喝点水吧!”有时奶奶会把头探到收音机后头,奇怪地问:“他躲在哪里说话呢?”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奶奶生性乐观,热爱生活。我的同学都喜欢她。女同学陈舫身高一米七几,每次见到奶奶就故意与奶奶站在一起比个子。奶奶不仅不恼,反而高高兴兴地挺直身子,仿佛自己站直了就能补上这30多厘米的差距。

奶奶对爷爷是百依百顺,照顾无微不至。她17岁嫁给爷爷,二人朝夕相处,从未分离过。爷爷脾气暴躁,家务活从来不干,是典型的山东男人做派,全是奶奶一人整日地辛勤操劳。爷爷1939年4月加入共产党,是小山口村的第一个共产党员、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爷爷入党后,中共荣成县地下中心区委经常在爷爷家秘密召开全县各区区委书记会议。没有经费来源,与会人员的吃饭住宿,所需柴草、粮食、蔬菜、油盐全由我家供给。我家生活并不富裕,奶奶却毫无怨言。爷爷年纪大了,手脚不利落,经常从厕所出来系不好裤子,每次都是奶奶帮他。爷爷有时发怒,会动手打奶奶几下,我十分生气,冲爷爷嚷嚷。奶奶却护着爷爷,不让我说他。她不是怕爷爷,她是理解爷爷!她不是怨妇,不委屈,她发自内心地爱着爷爷。

奶奶一生育有一子二女,一个女儿在4岁时夭折了。父亲是奶奶唯一的儿子,今年99岁;姑姑比父亲小4岁,在89岁时去世了。奶奶对儿子百分百的爱。父亲每天上班前在家吃早饭。父亲性子急,吃早饭像打仗,三口两口就吃完。如果饭烫,他就不吃了。为了让饭不烫嘴,奶奶每天做好饭,还要急急忙忙地给热饭“人工降温”。有时父亲等不及,赶着去上班,奶奶就懊悔不跌,认为是自己没做好,才使得父亲来不及吃。

奶奶与母亲是婆媳,山东人心直口快的性格使得她俩时不时发生语言上的磕磕碰碰,但行动上她对母亲始终关爱有加。那时候,母亲身体不好,奶奶就每天早晨给母亲做牛奶荷包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牛奶鸡蛋是稀罕物,奶奶从无怨言。到了晚上,奶奶熬汤煮药,对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不让她干家务活。有时奶奶刚刚和母亲生完气,就又去端汤端饭,“不计前嫌”。奶奶真的善良啊,从不会因为动气就停止她对任何一个家人的关爱!

奶奶用心地疼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唯独经常忽视自己。她把好饭好菜留给每一个未能赶上饭点的家人,而自己随便吃几口就罢了。她做这些事,不图任何回报,没有任何怨言,天经地义,顺理成章。我那时住校,每每回家,吃着奶奶留的温热的饭菜,心里充满了温暖,总是情不自禁地对奶奶说“奶奶你真好!”家里每个人出门时,奶奶都是先站在朝西的窗前目送,至拐弯后看不见,再急忙跑到朝东的阳台继续目送,直到看不见为止。每天如此,乐此不疲,从不间断。我每次下楼,一出楼道门就抬头,向奶奶挥挥手,待走到楼房东侧时,再挥挥手,我知道,这时奶奶一定在目送我。我往北向公共汽车站走去时,总感到后背一直有奶奶慈爱温热的目光跟随着。

奶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活动空间十分有限,但她在有限的活动空间中关爱每一个人。她的热度温暖着每一个人。1952年12月我出生时,奶奶即来到北京帮助妈妈带我。1958年妹妹小燕出生前,奶奶再次来到北京,这一住就是二十七八年。也许因为我们两个女孩都是奶奶从小带过的缘故,奶奶一反山东老太太重男轻女的传统,对我和妹妹格外疼爱。小时候,我得了中耳炎,耳朵疼痛不已。周六下午我放学(平时住校)回家时,奶奶正在午睡,耳朵疼得我坐在那里轻声啜泣。奶奶在睡梦中惊醒了,她紧紧搂着我,安抚我,在奶奶温暖的怀抱中,闻着奶奶身上熟悉的体香,我渐渐忘记了疼痛,爱是能止疼的呀!我常年住校,平时见不到家人,在学校里生了病,尽管有人治病,有病号饭吃,但亲人的关爱是没有的。母亲是个老革命,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务和子女,我实际是在奶奶身上感受到深沉的母爱的。

奶奶的善良不仅是对家人。邻居家的女孩纪新华,屡屡受虐待,常在晚上被继母关在门外,只得蜷缩在楼道里。每到这时,奶奶就把她领进我家,给饭吃、给水喝,再帮助把她家门敲开送回家。奶奶的善良还体现在对人真诚上,她把所有的人都当成好人,每每把家里的事情讲给人家听。有时爸爸很生气,认为她不分内外,但在奶奶眼里,她以善良之心待人,人家也一定会善良对她,完全不必设防。

奶奶对每一个到访的人都真诚热情。她发自内心的笑容特别暖人。“文革”期间,晚间新闻时段收音机里经常发布(那时候电视机是稀罕物,只有少数机关及个别家庭才有)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这时我们就会自觉地赶到学校集合列队,打着彩旗、标语,喊着口号步行到天安门,再步行返回学校。这一去一回,往往就到夜里十一二点了。我的班主任张梅新老师家住西郊,同学闫印朵家也离校较远。她们就会到我家留宿。奶奶特别真诚地欢迎她们。一边腾床准备铺盖,一边歉意地说:“被子脏,别嫌乎!”(那时候物质匮乏,家中没有多余的被褥、床单,只能用家人正在使用的)第二天奶奶会早早地起来做早餐,依然真诚地说:“没什么好吃的,别嫌乎!”

奶奶对任何事情都保持着童真般的兴趣。有时奶奶与我在厨房玩闹起来。我一路逃到爸妈住的卧室,奶奶拧着小脚一路追过来,把我按在床上,胳肢我,祖孙俩尽情欢乐。我们兄妹性格中的乐天成分一定有奶奶的基因。记得奶奶八十多岁那年,我对奶奶说:“奶奶,我们去逛动物园吧!”奶奶没有任何迟疑,立即认真地说:“好呀!”。接着她又狐疑地看着我说:“你哄我吧!”眼中满是期待和跃跃欲试。小时候,我们全家游玩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动物园。每次奶奶都挪着她的小脚兴致勃勃。记得一次我们在动物园的草地上休息,奶奶神秘地对我妈说:“华她妈,你快看!那女人怎么没脚趾头?”我们顺着奶奶指的方向一看,是一位年轻女性穿了一双透明的尼龙丝袜,大家都忍不住笑起来!

当然,奶奶有时也会感到疲劳,偶尔也有怒气,但这些都挡不住她为家人付出。一开始,我对奶奶的脾气尚不熟悉。奶奶是怒火来时,立即表达,常常话语密集,冲堤而出。初时,我真有些害怕奶奶唠叨的话流。为此,有一次还“离家出走”。奶奶拧着小脚追出来,从四楼下到一楼,又尾随我到了副食品店。我躲在副食品店大门后面,被奶奶一把拽出来,连骂带拉,押送回家。晚上,奶奶向父亲“告状”,父亲让我给奶奶道歉。此时,奶奶早已怒气全消,向父亲“告状”不是为了让父亲批评我,只是在讲述白天发生在家里的故事。奶奶说:“你还躲在大门后,以为我看不见?你以为我小脚追不上你?”此后,我渐渐熟悉了奶奶的性格,怒气来得快,消失得更快。她骂完了,怒气就走了。奶奶还是那个善良慈祥的奶奶。因此,奶奶话语流再冲来时,我能做到充耳不闻,安然看我的书,只做出正在听的状态即可。奶奶有时会察觉我的假听,在“倾盆大雨”中突然骂我一句,我的充耳不闻立即失效。奶奶说:“看,一骂你就听见了。不然耳朵里塞了鸡毛。”

奶奶尽管大字不识,但聪慧过人,记忆力极强。那时候票证繁多。油票有半斤、一斤之分。布票有1尺、5尺、10尺之分,粮食票有米票、面票、粮票(粗粮)之分,且票面有1两、2两、半斤、1斤、5斤、10斤、20斤之分。林林总总,花花绿绿。奶奶不识字,常难以分清,但很快就能准确区分,绝对不错。

奶奶心灵手巧,做家务又快又好。奶奶教会我很多做家务的本领:叠衣服、发面蒸馒头花卷,和面包饺子、擀面条、烙葱花饼,缝衣服,等等。比如:和面要“三光”(面光、盆光和手光)。缝衣时要把针脚藏起来,缝出美观和体面。谋生计时,要牢记“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在奶奶的指导下,我给自己手工缝制了一件中式对襟上衣,我还学会了缝被子、做棉袄、锁扣眼、补衣服、补袜子。奶奶教给我勤俭持家,至今我还会给先生、儿子和自己缝补衣服、袜子、床单,自己手工给家里音响、空气净化器做布罩,上面还缝上卡通的图案。这些生活本领和勤俭持家的理念,全是奶奶手把手一点一滴传授给我的。奶奶叠衣服的方法十分特殊,我原来并不知晓。有几次,我在家人或同事面前随手折叠整理衣服,在我看来极其平常,她们却惊奇衣服居然可以叠成这样!很新奇!我才知道,奶奶的叠衣法并非人人皆会,里面包含着她的智慧!

奶奶还经常帮我排忧解烦。由于生性好强,我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后来的工作中经常有烦恼。我16岁参加工作即赶上“上山下乡”,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之后长达10年工作生活在黑龙江,不能回京。年龄渐大,前途未卜,心中难免烦闷。奶奶大字不识,但以她的聪慧,总能感知我的烦恼。每每心烦时,奶奶都好言相劝,虽然没什么高深的道理,但点点关爱慢慢化解着我心中的烦闷,使我能勇敢地面对困境,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1982年8月我生了儿子。满月后,我回娘家住了1个月。奶奶天天到我房里来,看我给孩子喂奶。她拉着儿子蓬蓬的小手,对我说,哪有月子孩儿长这么大的呀?蓬蓬当时身高体重都是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在3个月大时,获得西安长街社区的婴儿健康一等奖、10个月大时获得北京市健美儿童奖。奶奶看到第四代这么健康,由衷地高兴。当时,奶奶已经80多岁,抱不动蓬蓬了,就是拉拉手、贴贴脸,表达传递她的慈爱。有人说,能见到第四代的人都是修行到一定水准的了不起的人。奶奶就是这样的人,她见到重孙辈的孩子七八个,可谓功德圆满,尽享天伦之乐! 

1973年2月于北京

刘京华、刘建华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回京探亲时合影

前排左起:宫锡善、王凤卿、刘玉锡、刘奇光

后排左起:刘小燕、刘小文、刘京华、刘荣华、刘建华

 

奶奶用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春风化雨般的博爱之心,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儿孙们为人之道。奶奶是在农村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模式下长大的。那时农村妇女的家务劳动极其繁重,地位极其低下,在我老家山东荣成,妇女吃饭是不上桌的,只能在灶台或矮桌上吃。奶奶未上过一天学,大字不识一个,但她自信、乐观、坚强,她有见识,胸襟开阔,待人善良且深明大义。谁给奶奶钱和东西,奶奶都欣喜感激,从不挑剔东西的好坏,比较东西的厚薄,从不索取。她的付出心甘情愿,她没有委屈,没有牢骚。这些溶于血液和基因里的优良素质,源于山东这片神奇的土地和孔孟文化的浸润熏陶。奶奶讲仁义、讲孝道、讲诚信,不讲大道理。她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自然而然地流淌着这些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凸现出纯真、可爱、伟大的人格魅力。损人利己、投机取巧、说谎欺骗,这些劣迹恶行在奶奶身上没有半点踪影。奶奶的影响潜移默化,点点滴滴教育影响着我们。我家五兄妹都在社会上、家庭中正派做人,认真做事。

倪萍写的《姥姥语录》朴实无华,读来备感亲切。倪萍的姥姥家就在我老家荣成。从倪萍的叙述中,我似乎听到了浓郁亲切的荣成乡音,看到像奶奶一样善良智慧的“姥姥”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书中处处可见“姥姥”的身影,令我无时无刻不回忆起我奶奶的音容笑貌。我一直在想,荣成作为一个人口不过60多万人的县级城市,能孕育200多个将军、几十个省部级以上干部,绝非偶然吧!

1958年,爷爷奶奶来到北京和我们一起生活,这一住就是二十七八年。1984年夏天,爷爷奶奶坚持回老家看看。当时,他们已83岁高龄,但身体很好。父母和与他们一起居住的弟弟小文均不同意奶奶爷爷如此高龄再回老家。执拗的爷爷态度坚决,说如果不给他买火车票,他就自己去火车站排队买票。家人无奈只好帮助买了火车票。谁料,临行那天,奶奶突然腹痛,小文趁机提出退票,不知道奶奶为了回老家假装不疼呢,还是真的就不疼了。奶奶一再表示病已好了,能回家。小文只好把爷爷奶奶送上火车,并反复托付列车员一路关照。两位83岁的老人居然无人陪伴,大包小卷一路乘火车转汽车,回到老家。

爷爷奶奶这次回家,事先没有告诉我们,待我们回家见不到爷爷奶奶时,父亲才告诉我们。父亲说,主要是怕你们给爷爷奶奶买东西,他们年纪大了,拿不动了。你们一旦买了,他们一定要带回去给老家的姑姑。原以为爷爷奶奶此行会很快回来,他们也确实没带冬装,计划国庆节后回京。谁知世事难料,爷爷坐在门槛上洗脚,把奶奶绊了一下,致使奶奶腿骨骨折,不能行走,只好滞留在老家。

老家的冬季取暖只有热炕,坐在炕上,躺在被窝里尚可,在房间里活动则很冷。八十多岁的老人,已经没有多少火力御寒了,奶奶患上了感冒。在乡里的医院治疗,由于医疗条件差和医术有限,感冒转为肺炎。经医治无效,奶奶于1985年元旦那天去世。爷爷痛哭不止,说世界上最好的人走了,他也活不下去了。果然,一向体健无大病的爷爷,在奶奶去世26天后也去世了。他是追随一辈子疼他爱他的妻子去了。他一天也离不开奶奶呀!

奶奶去世那天,山东下起了多年未遇的大雪。65岁的父亲得到母亲病重的消息,从北京赶往山东,他独自踏着厚厚的积雪赶回家乡,未能见到奶奶最后一面,父亲为此痛苦万分。雪后的寒冷,痛失慈母的伤痛,老家老屋的冷寂,父亲的悲痛可想而知。一个月内父亲痛失双亲。此后一年,常常听到父亲深深叹气,我知道那是在疏解丧母丧父之痛。

我们孙子孙女辈的都未能回家为奶奶送行。奶奶为我们一家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我们每个人都充分享受了奶奶的慈爱和深深的爱抚。奶奶就这样走了,我们没有机会在奶奶床前送饭喂药,没有机会回报奶奶博大深情的爱,内心又悔又痛。这时候,我们才品尝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钝痛!

1986年秋天,我随父亲回老家,祭奠1985年在老家去世的爷爷奶奶。在那座埋着爷爷奶奶骨灰的伟德山上,我和父亲、姑姑给爷爷奶奶深深地鞠躬。姑姑带着哭音说:“爹啊,娘啊,俺哥和建华来看你们了。你们高兴吧,你们安息吧!”墓碑很普通,坟地就更普通了,但这里凝聚着儿孙们对爷爷奶奶的永远感恩和爱戴。他们赋予我们生命,他们养育我们成长,他们的品格以基因的形式在我们身上延续,使我们能在社会上立足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受人尊敬的人。

的确,优秀的儿孙见证着祖辈的光荣。我们一家在爷爷奶奶村里是有名、受人尊敬和羡慕的。我的爷爷、父亲、姑姑均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我的母亲及我们兄妹五人也都是共产党员。家中唯有奶奶不是共产党员,但奶奶的贡献、觉悟绝不亚于共产党员。爷爷入党后,无偿把家里的粮食、柴草等贡献出来支持革命,奶奶没有一句怨言并积极支持。奶奶只有父亲这么一个儿子。1939年为了打日本鬼子,父亲毅然离开家庭参加革命。奶奶能将唯一的儿子送走从事危险的抗日活动,也说明她的深明大义。

奶奶的爱在我们心中不断回放,不断升华。对奶奶的思念,也从最初的刺痛,变为钝痛,最后化为永久的回味。每当家人聚会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冒出奶奶说过的话。我们模仿着奶奶的口音、神态,说着奶奶说的话,仿佛奶奶还在我们身边。我相信,不是每一个奶奶都能享此殊荣的。只有为爱而无私奉献的人,才能赢得真挚的爱戴和尊敬,她的生命才能在爱她和她爱的人中永生、永恒!

如今,距离奶奶去世已有34个年头了。我时常看着奶奶的照片,奶奶仿佛活络起来了。奶奶一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在社会上参与过什么活动。奶奶的活动范围就是家庭。奶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她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全部的心血、精力和爱,不求回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奶奶的思念不断地升华、发酵,愈加浓郁醇厚了。始终感觉奶奶没有走,她一直在我们身边!

(财政部退休干部刘建华供稿)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  2019年1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