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离退休干部局

当前位置:首页>学海拾菁

老有所为天地宽

刘旭刚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为何老年人不能太闲着?读后感觉挺有道理。正如文中所言:俗话说,闲人愁多、懒人病多、忙人快活。为人一世,闲,是福气,而太闲,会把福气变成灾难。因为,人闲着闲着,动力没有了,恶习出现了,懒惰成性了,不思进取了,会毁掉一个正常的人。

常听到一些老年朋友说,退休了,没正事了,应该在家好好赋闲了。当谈到老有所为话题时,更感到无职无权无手段,想作为也难有所作为。其实不然,无论是从健康长寿,还是从人生价值角度来讲,老年人赋闲应“闲”得有意义,老有所为天地宽。

我们在研究健康之道,学习长寿经验时,除了心态平和、合理饮食、适当活动等共同的做法之外,还会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凡是活过100岁的健康长寿老人,都有一条“长寿经”:整天闲不住,忙得有意义。老年人闲不住,比较好理解,也容易做得到。而对于忙得有意义,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活法,有必要就老有所为问题和老年朋友唠唠嗑。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诗人白居易晚年时,患了眼疾和足疾,他看书和行动多有不便,刘禹锡便写了这首诗送给他。这掷地有声的一联诗,寓意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表达的就是不服老,认为老来有老的好,老来也可有所为!每当读到这句诗时,会让人不禁想起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情怀。老年人应该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老年是人的生命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那么,应该如何做到老有所为呢?概括起来讲,就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老年人在颐养天年、保持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学识、专长、经验、感悟等,积极发挥作用,量力而行、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为。绝大多数老年人受党的培养教育多年,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奋发有为,为我们党的事业,为国家的建设,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人虽然老了,已经退休,不在原有的工作岗位从事心爱的事业了,但思想不应老化,精神不该萎靡,理想信念不能动摇。应在家人的支持下,在身体条件允许下,积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或运用自己的技术和技能为国家的建设继续出一份力;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培养教育下一代继续尽一份心;或投身公益事业当中继续发一份热。黑龙江省公安厅老同志崔道植,退休后参与破获多起大案要案,研发出国内领先刑侦系统,80多岁仍奋战在刑侦一线。世界著名治沙专家、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原研究员刘铭庭,退休后20多年扎根边疆,带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群众种植固沙名贵中药材,实现防风固沙和脱贫致富“双丰收”。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退休后婉拒民办学校高薪聘请,远赴贵州省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培养出一支优秀教师骨干队伍,学校办学质量大幅跃升。军队离休干部马旭,长期为群众提供免费诊疗,把著作版权、专利收益、工资积攒的1000万元,无偿捐赠给家乡。像这样的先进模范典型有很多很多,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他们的感人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人好好学习。

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而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老同志在漫长的人生阅历中,对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努力实现“中国梦”,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感同身受,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军队退休干部毛兰成带领“老战士报告团”,投身于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入到军营、企业、机关、学校、社区、乡村,传播革命精神,传递理想信念,让更多年轻人思想政治受洗礼。湖北省老干部“讲好中国故事”宣讲团,35名老同志跑遍全省各市州,累计宣讲100多场,宣讲视频上网后点击量超过百万次。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新村街道“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支部,组织老同志十多年坚持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结合亲身经历讲述“两弹一星”精神。这些做法,意义深远,值得推广,应大力提倡,使更多的老同志能够加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列。

为弘扬优秀文化而为。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在新时代,我们要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紧密结合,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老年人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深,积淀多,熏陶浓,自信心强,有资本、有能力搞好传承,应义不容辞担当起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社会学家、《辞海》社会学词条主要撰写人章人英老人家,一生不忘初心,奉献教育事业,做文化的传播者。他说:“人活着,有生理年龄,也有社会年龄。所谓社会年龄,就是要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大众服务,由此换来身心健康。”退休后,章老在上海老年大学讲授古诗文,创办了“新世纪国学沙龙”,任《文摘》名誉主编,上海市社会学会名誉顾问,102岁时还出版《简明国学常识辞典》。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离退休干部党支部,43位老艺术家持续多年在全省各地开展义务巡演,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先后赴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

为建立良好家风而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在家风建设中,作为“领导者”、示范者、传承者,老年人责无旁贷,应尽心尽力,必须有所作为。要爱国传家,不断提升家庭成员的精神追求,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国家观、民族观。不断增强家庭成员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家庭成员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要敬业兴家,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引导家庭成员在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通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让家庭更加富裕兴旺和幸福美满。要诚信立家,引导家庭成员重信用、守承诺,真诚做人、守信做事,传承以信笃行、以诚兴业的优良品德。要孝善安家,教育引导家庭成员传承中华孝道,学习传承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忠厚传家久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倡导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关爱、彼此扶助、相濡以沫,形成家庭凝聚力。要勤俭持家,教育引导家庭成员摒弃好逸恶劳、奢侈浪费,做到厉行节约、勤劳节俭,不铺张奢华。要廉洁守家,教育引导家庭成员清正廉洁、奉公守法、崇德尚善、文明有礼,自觉抵制各种陈规陋习和社会不良风气等。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家风建设会各有侧重,需要思想重视,点滴养成,共同努力,代代相传。

为保持自身晚节而为。所谓晚节,指晚年的节操。有一句成语,叫“晚节不保”,意思是说已经到了晚年却未能保住自己的节操,出自宋·杨万里《清虚子此君轩赋》:“愿坚晚节于岁寒。”在现实社会中,老年人晚节不保的现象并不鲜见。有违反党纪受到开除处理的:有违犯国法锒铛入狱的;有道德败坏身败名裂的,等等。由此可见,保持晚节、坚守晚节,是老有所为的前提。老年人要活得有意义,能够老有所为,必须要坚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法律规章、学习科学知识,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遵纪守法的带头人,崇尚科学的引路人。孔子用“岁寒松柏”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不趋炎附势、不媚时悦俗、能保持晚节的审美人格形象,他倡导:一方面,把自身拥有的东西奉献给别人,实现“老有所为”;另一方面,用仁爱之心坚守晚节,实现“老有所依”。孔子开创的人生美学这一核心概念,通过一代代人的身体力行,积淀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人生观念,是值得老年朋友学习借鉴和传承的。

当然,老有所为不仅仅体现在以上这些方面,每个老年人都有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有一首《十二气歌》:多读书以养胆气,少忧虑以养心气;戒发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惟谨慎以养神气,顺时令以养元气;须慷慨以养浩气,胸豁达以养正气;傲冰霜以养骨气,当忍让以养和气;应谦恭以养锐气,莫懈怠以养志气。老年朋友平时应多唱唱这首歌,有利于健康长寿,有利于老有所为,有利于实现幸福美好人生。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  2020年0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