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离退休干部局

当前位置:首页>学海拾菁

厚植家国情怀 继承马兰精神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在遥远的大漠戈壁,有一方生长着马兰花的神秘土地,这里曾经鲜为人知,在地图上也没有标注。只是,近些年,随着《马兰谣》《有个地方叫马兰》等电视剧的热播,这里才逐渐为人所知,这个神秘的地方就是马兰基地,它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世纪50年代初,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和核讹诈。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和武力威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研制原子弹、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的战略决策。1958年9月,中国核试验基地在新疆正式组建,因基地选址的戈壁滩上生长着马兰花,又称马兰基地。组建以来,基地官兵以苦为荣,艰苦创业,成功地进行了多次不同方式、不同型号、不同威力的核武器试验,建起了中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孕育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代代马兰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走进马兰,战斗在马兰,又一批批走出马兰,有的甚至牺牲在马兰,永远留在了马兰。基地官兵为国铸盾、舍生忘死,顶住各种考验和重压,以铁一般的决心与勇气,用生命和热血挺立起以身许党、以身报国的民族脊梁。

马兰,这个历经几代军人用心血和生命筑成的小镇,从挖地窝子搭帐篷,到自脱土坯建营房,从植树造林到规划建设,边搞试验边建筑,建成了一个社会功能齐全的独具风格的特色小镇。如今,她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结束了,转换了角色。但是,马兰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会永远铭记在历史长卷中,特别是马兰烈士陵园、马兰雕塑和马兰纪念塔将是永远的丰碑!

笔者1968年1月入伍来到马兰基地,在这里服役24个年头,1991年转业离开。马兰教育了我,培养了我,马兰精神已融入血脉,相伴终身。每每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都顿觉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马兰培育了马兰人,马兰人锻造了马兰精神。作为马兰人,我常想,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我们引以为豪的马兰人精神是什么?可能只有在此经历过、战斗过、奋斗过的人,才有最深的体会。我觉得,是家国情怀,是对党忠诚,是牺牲奉献,我永生难忘。

一是精忠报国精神。也就是忠于国家忠于党的忠诚精神。马兰人一切听从党召唤,为国争气,为国争光,许多人放弃个人名利,默默无闻地贡献了一生。马兰人恪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子女”保密纪律,有的为了工作多年不能探望双亲,父母和亲人多年都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甚至父母病重或去世也未能尽孝,忠孝不能两全,他们把为国尽忠放在首位。那些退伍的士兵、转业的干部,不管回到城市还是农村,都守口如瓶,保守秘密。期间,有的得了奇奇怪怪的病,难以医治,医生询问从事过什么特殊工作,他们宁可不治病也不泄露秘密。这就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就是精忠报国的精神。

二是艰苦奋斗精神。马兰深处戈壁沙滩,昼夜温差大,夏季高温达摄氏40多度,冬季到零下30多度;风沙天,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军营的帐篷经常被风沙卷走;暴风雨雪天气,时常成灾;官兵喝苦水,吃含沙饭,滴水贵如油,生活之苦难以言表。试验区荒无人烟,网点分散,有的一个点三、四个人,没有电话,没有公路,当时最好的熊猫收音机基本上也无法收听,生活异常苦燥。试验区开辟之初,官兵跋涉在茫茫戈壁沙漠中,烈日炎炎,粮尽水绝,他们杀马饮血,甚至喝自己的尿,坚持奋斗。如此种种,艰苦的环境练就了马兰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是勇于拼搏的牺牲精神。马兰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将军到士兵无不为能够为国防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在执行最危险的任务时,一个个表决心,写血书,毫不畏惧,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官兵们争分夺秒、奋不顾身、勇敢战斗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如此,不少人身患怪病,过早结束了人生。但是,他们无怨无悔。有的就牺牲在马兰,长眠在了烈士陵园;有为试验任务奋斗一生的将军去世后要求葬在马兰;有的自己奋斗了一生,还把子女留在马兰,继承自己事业。正所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就是马兰人勇于拼搏的牺牲精神!

如今,随着媒体的宣传,马兰逐步走进大众的视野,马兰精神也得到了大力宣扬,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它激励着更多人为党、为国、为人民拼搏奋斗。就让我们永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马兰精神世代传扬下去,让我们一起继续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作者简介:张宪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退休干部;1968年1月入伍,曾在马兰基地服役24个年头,1991年转业,上校军衔。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发布日期:  2020年08月31日